道方图说 | 苏格拉底到底为何而死?

来源:本站 时间:2021-04-17 浏览:1279

作者:秦 超 律师助理

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于1787年创作的油画《苏格拉底之死》,该画现收藏于美国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幅油画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

《蒙娜丽莎的微笑》 奥纳多·达·芬奇 1503~1517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格拉底之死》 雅克·路易·大卫 1787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在此,我们不讨论《苏格拉底之死》油画的艺术鉴赏,而是探讨苏格拉底为何而死?

一、苏格拉底到底为何而死?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存在这样一种传统认识:苏格拉底被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的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和“腐蚀青年思想”三项罪名判处死刑,而苏格拉底却放弃逃亡机会,义无反顾的选择接受死刑判决,最后饮鸩自杀。因为他坚信,若选择逃亡,不仅违背自己的哲学信念,更是对雅典城邦法律的践踏,损害雅典城邦法律的权威。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传统认识,后世对苏格拉底之死得出来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苏格拉底死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陪审团制度;第二个结论是,苏格拉底宁愿含冤而死也要维护雅典城邦法制的权威。这一结论也是实证主义法学派用来论证“恶法亦法”的常用观点。但是苏格拉底真是死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陪审团制度吗?苏格拉底真的宁愿含冤而死也要维护雅典城邦法制的权威吗?


美国著名的新闻人斯东从70岁开始学习希腊文,花了10年时间完成了一本著作《苏格拉底的审判》,该书中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苏格拉底不是被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陪审团制度处死的,而是他自己主动追求的结果;第二个结论是,他是为了推翻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法律而选择含冤饮鸩自杀。


二、苏格拉底之死不能归咎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陪审团制度


当年的雅典城邦的陪审团制度一点也不落后,当年的雅典城邦实行的是500人组成的陪审团制度,审判制度则是实行的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相分离的的审判制度,换言之,雅典城邦陪审团中的陪审员必须先对苏格拉底进行定罪投票,只有确定苏格拉底有罪的情况之下才可以进行量刑的投票,且两次投票都要超过半数才可以对苏格拉底判处死刑。这种审判程序对苏格拉底非常有利,首先,苏格拉底完全可以在定罪阶段尽全力为自己作无罪辩解,待定罪结论作出后,再集中精力为自己进行轻罪的量刑辩护;其次,陪审团也完全可以为了避免对苏格拉底处以重刑而不给苏格拉底定罪,从而避免进入量刑程序之中。


(一)定罪阶段


当苏格拉底听到有220名陪审员认定他无罪时,竟然有些意外,甚至是失望。因为据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说,苏格拉底的本意是激怒陪审团给他定罪。500人组成的陪审团,如果在定罪阶段表决票数相等,250名陪审员认为有罪,250名陪审员认为无罪,则应被判决为无罪,也即无罪推定原则。而在苏格拉底的案子中,有280名陪审员认为他有罪,220名陪审员认为他无罪,票数仅仅相差60票,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有名的哲学家,甚至被称为“杠精”,以他的口才,真心说服30名陪审员并非难事,最终他还是选择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一心求死。


(二)量刑阶段


即便是定罪阶段丧失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苏格拉底也未必一定要面对死刑。因为在量刑阶段,控方和辩方有权各自提供一种量刑方案,然后由500名陪审员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且500名陪审员不能在此之外作出第三种判决,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在这种量刑制度之下,苏格拉底轻罪的辩护论证义务非常之轻,只需要论证控方要求的死刑判决过重,500名陪审员就必须选择苏格拉底自己提出轻罪的量刑建议。况且,在定罪阶段已经有220名陪审员认为苏格拉底不应该被定罪,这些人既然都认为不应该定罪,那么在量刑阶段更不可能同意判决死刑,所以,在量刑阶段中,苏格拉底仍然只需要说服30名陪审员认为死刑判决过重就可以摆脱死刑的命运。


但是苏格拉底居然建议陪审团宣布他为公民英雄,在他刑满释放之后,每天都要在雅典的市政厅中为他供食。此乃“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经典操作,古希腊雅典市政厅相当于我国古代供奉灶王爷的炉灶,只有特别显赫的公民才能被供奉在市政厅里,且只有一顿供食,但苏格拉底居然还要求一日三餐都要求供食。陪审团终于被彻底激怒了,原本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陪审员也临阵倒戈,最终同意判处死刑的陪审员有360人,不同意判处死刑的陪审员有140人。


从定罪阶段的280名陪审员认定苏格拉底有罪,到量刑阶段不但认为苏格拉底有罪并且同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陪审员竟增加了80人。一言以蔽之,这80人产生如此极端的情绪变化完全是苏格拉底自找的,是他自己一心求死,故苏格拉底之死不能归咎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陪审团制度。


三、苏格拉底之死是为了推翻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法律


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是古希腊雅典的黄金时期,当时的雅典实行民主制,用抽签的方式选择领导人,这种方式导致了许多没有知识的人登上领导人的宝座后迫害那些有知识的人。而苏格拉底痛恨让那些没有知识的人登上领导席位的雅典民主体制,他曾对其堂弟格劳孔说:“如果你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应当努力学习,求得最广泛的知识。”


苏格拉底的这种想让有知识的人担任领导的思想动摇了古希腊雅典抽签式民主制度的基础,动摇了古希腊雅典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所以才出现了雅典城邦对他的三项指控。


从这一层面来看苏格拉底的逻辑,若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口才赢得了无罪判决,就是他所藐视的雅典民主的胜利,因为这个民主体制并没有迫害城邦的英雄人物。所以,他才会不断的激怒、挑衅500人组成的大陪审团,以死证明雅典民主是错误的,而无罪释放只能证明他所藐视的东西是正确的。


时至今日,苏格拉底究竟是死于古雅典民主政治还是自我追求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如果按照上述方式来理解苏格拉底之死,也算是对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审判最真实的认知和背后缘由最为接近的还原,而这也正是美国著名的新闻人斯东花费尽10年时间研读古希腊经典原著给我们带来的一个认知上的颠覆。


而作为一名律师,一名法律人,也需要有斯东这样为还原历史真相背后的缘由,花费10年时间学习古希腊文,研读古希腊经典原著的精神。我们对待每一件案件都需要深入钻研,努力还原案件事实真相,正确适用法律,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董乐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陈虎:《法律相对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