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方图说丨一名知产律师的卧底手记
来源:本站 时间:2025-03-05 浏览:52
作者:VEOMEN 实习律师
在大众印象里,知识产权保护往往是体现在文件和法条里的“学术性”领域:我们会去谈专利新颖性,探讨商标近似度。然而,当我们真正切入市场一线,就会发现假冒侵权的暗流远比想象中汹涌。造假者利用网络渠道、灰色仓储和层层中间人,将形形色色的“假货”输送到各个角落。面对这些隐秘而狡猾的行为,仅靠民事诉讼手段往往力度不足,于是“刑事打击”应运而生。
初入江湖:知产律师也是“刑侦高手”?
在法庭上据理力争、运筹帷幄,或许是大多数人对知识产权律师的第一印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应对法律层面的博弈,还要与制假售假的行为展开较量。知产案件往往涉及调查、取证,甚至要协助执法部门,这些环节往往充满“侦查”色彩。
刚加入方图时,我以为自己要先研究厚厚的案卷、加班撰写诉状,没想到接手的第一起大案竟然涉及“假冒名牌手表”的刑事查处。我需要跟随资深同事前往一家看似普通的店铺,暗中观察并协助警察叔叔的工作。既兴奋又忐忑,这场经历颠覆了我对知识产权律师工作的固有认知,也让我切身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法律较量,更是一场与侵权行为斗智斗勇的较量。
狡兔三窟:奶茶店背后的隐秘生意
那年夏天,客户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某电商店铺公开销售疑似假冒品牌手表。然而,进一步调查后发现,涉事方并非藏身于偏僻的厂房或仓库,而是隐藏在一家毫不起眼的奶茶店。店铺外观与普通饮品店别无二致,日常生意也显得平淡无奇。然而,据内部情报显示,店铺后方的仓库疑似存放大量侵权商品,白天以饮品经营为掩护,夜间则通过物流向外发货。
正式收网当天,由于“新面孔”不易引起注意,我便先行进入奶茶店,装作普通顾客点单消暑。店内冷冷清清,只有两名店员,店主要到下午才会现身。将近三点,她如约而至。第一眼看去,她并不符合我对“侵权者”的刻板印象,反而气质温和、举止礼貌。正值龙眼季,她随手从袋子里抓了几颗龙眼递给我们,笑着说:“新鲜的,刚从朋友那里摘的,尝尝看。”我一边接过龙眼,一边暗自思忖:眼前这位亲切和善的女士,竟是我们调查的关键人物?在与她的寒暄中,我若无其事地留意着仓库方向,同时观察她的言谈举止,试图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真相大白:卧底终究要现身
经过沟通与观察,我们最终确认,她就是涉案关键人。下午五点左右,几名便衣民警迅速进入奶茶店,将目标人物及店员当场控制。她愣了一下,但仍镇定地示意员工先安抚店内顾客,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然而,当我们开始清点并鉴定仓库里的手表时,她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惊愕地脱口而出:“原来你们是警方的卧底?”
仓库内堆放着近百只假冒手表,品牌款式一应俱全。起初,她试图辩解“我所卖的手表全是正品”,但当我们拿出鉴定对比证据后,她的话语逐渐迟滞,最终再无力狡辩,忍不住失声痛哭。她声称,这些手表是从一位老乡那里进货的,只觉得价格便宜,从未想到它们竟然是假货。
事实上,在与她短短两个小时的接触中,我已被她温和热情的态度所影响,甚至在内心深处倾向于相信她的解释——或许,她真的只是出于无知而误入歧途。原以为能一举揪出“幕后黑手”的快感,此刻却被复杂的情绪所取代,五味杂陈,难以言喻。
余波:法律与人性的交锋
回到律所后,我翻看行动时的照片,一时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调查时,为了获取对方信任,佯装成顾客,和她闲聊,甚至还接过她主动递来的龙眼。等到行动时,又瞬间“身份反转”,让她猝不及防。这种“背叛”似乎让我有些不适。
不过,我也逐渐明白:律师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维护委托人的正当权益与法律的尊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才是职业的本质。我们无法因个人情感而放纵不法行为,尤其在知产刑事领域,任何看似小打小闹的假冒售卖都有可能是庞大违法链条的一环。每一次的调查取证和现场打击,都会触及到一些关于人性的复杂面向,但在矛盾与冲突的夹缝中,我坚守的理想与价值也愈发明晰。这便是我在这场奶茶店抓捕行动中最大的体会:法律不是冰冷的,但它必须坚决地站在正义一方。
能亲身参与这种“真刀真枪”的打击行动,也让我对于知产律师工作有了更宽广的理解。我们不单是法庭辩手,也可能是夜间蹲守的调查者;我们不只要握熟法条,更要懂得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稳准狠地取得关键证据。人性固然值得同情,但侵权行为所带来的损害与风险,同样必须被制止。如今再面对侵权人时,我依然会想起那个弥漫着奶茶香的午后。但法律的天平从不为温情倾斜,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把那些在灰色地带游走的灵魂,轻轻推回属于他们的刻度。这或许就是知产律师的宿命——既要做刺破黑暗的利刃,也要当接住眼泪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