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方图说|2020年结尾,谈谈偶得三个词语的感悟

来源:本站 时间:2020-12-31 浏览:755


作者:何俊 高级合伙人


最近偶然读得三个词语,觉得对做人做事颇有裨益。反复琢磨,颇有几分心得,于是写出自己的感悟一一记录下来。

入世不入俗

有一天突然看到一句话,入世不入俗,觉得用这句话特别适合形容活得通透的人。


所谓入世,就是投身于社会,学会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承担一个人在社会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享受作为凡人的幸福快乐。我们会有亲情、爱情带来的快乐,也会做事成功后的快乐,还有物质、美食、风景等等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承受挫败、失去、诋毁等等方面的痛苦,这就是入世后的人生。有的人会过于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些遗世而独立的感觉,这样的人往往很难理解他人的痛苦和欢乐,自然也无法与他人好好相处。一个人有足够的共情能力,才能与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人交流共处。


所谓不入俗,其实就是入世的度。凡人如果在社会中过分追逐金钱、名利,名牌等等、或者热衷非议他人长短也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论影响自己的判断,难免就落俗了。入俗后,便自然多了俗人的很多烦恼和计较。比如,有的人会热衷购买昂贵的名牌衣服、包包、汽车,不论是用于攀比还是享受,一旦非什么层次的物质就不行,那么其实自己已经被这种物质所束缚了。对于金钱、名利这些也是如此,过分在意,就容易多生计较,对周边的人或环境产生诸多不满,这样的人反而很难得到自己的想要的金钱和名利,欲速而不达。比如,有人会在结婚时候因为房子、彩礼问题与对方家人之间产生诸多计较,这样的婚姻往往后续的争执较多,矛盾不断。


入世而不入俗,既能得到尘世爱念情仇的人生体验,也不必为俗事过于缠绕,保持身心的自由洒脱,好像王菲那样,随性而为,忠于自我。



钝感力

《钝感力》是2013年10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渡边淳一,讲述了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钝感力”(迟钝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钝感力的五项铁律: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5.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我其实是在抖音上偶然听到这个词语的,虽然当时并没有去查询这个词语的出处,但初始听到就觉得特别好,因为这是一种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很多伤害的能力。我记得自己初入大学那第一个学期,因为是贫困生,穿着打扮被人议论是常有之事。不过我却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第二个学期有寝室同学跟我说起,说我为什么那么不敏感,很多次有人当面议论我,也不见我说什么。其实她说起这个时候,我竟然丝毫不记得这些,可见也从来没有为此困扰过。是的,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穷而自卑敏感过,很多时候难免被人指责、批评、误会也不会长久放在心上。这种不敏感,某种程度保护了我自己不受外界的伤害,其实就是钝感力。


有的时候,看到一些年轻人在很多事情上非常敏感而倍感担心和可惜。他们对于挫折或者不愉快的事情总是耿耿于怀,面对外界的言论也无法坦然面对,于是总是有一种被伤害、被背叛、被委屈的情感淤积心中,以至于他们很容易就放弃对他人的信任,难以与人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的敏感,恐怕不止是事业,在情感道路上同样也会是荆棘丛丛。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最近读《曾国藩家书》,其实有一段谈到他的理解:“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休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曾国藩说,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格物,就是要了解物运行的道理,从而得到知识和修身立德的提高。


天地万物,要一一格物,对于普通人确实太难。然而对于一些职业而言,比如律师要提升专业能力,我觉得格物致知这个词语恰到好处。


我们在培养和指导年轻人过程中,常常会感觉最大的难点在于大家对于自己跟进的案件,不论是在案件观点还是程序推进上,都容易浮于表面,无法深入。有的人抓不住重要观点,对于案件争议焦点的立场观点一片混沌,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有的人则是好不容易抓住论述方向,却只能自说自话的浅论,缺乏深入的论证。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大家不懂得格物致知的道理。


一个案件拿到手上,不论是处于哪个岗位,要格物致知的内容实在太多了。


比如,在没有看到合伙人的方案之前,自己可否研究一下这个案件要如何操作?看到合伙人的方案后,自己可否研究为什么方案的内容是这样,有哪些疑义可以找人讨论?比如在案件跟进中,听到法院告知的处理办法与法律规定不符时候,是不假思索的接受,还是思考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帮助当事人实现诉讼目的,减少诉讼风险?


比如,当写文书时候,需要论证商标近似,是否要思索这样的问题法官一般会如何判断,有没有风险,论证的深度和篇幅如何把握等等?等等的问题,一一都给弄清楚了,何愁专业不长进?但是很多时候,大家稀里糊涂的过去了,不格物,当然无法致知。


专业能力,不是单单靠经历就能自然积累,必定是在每个案件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案件实体、程序、策略、客户体验等等问题,是乃格物也。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求大家定期要将办案的所思所想所得写成文章的原因,因为如果大家在平时案件中多有思考必然有所心得,可以梳理成文章。




- End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惟方乃正,於图为略

广东方图律师事务所 备案号:粤ICP备15113971号-1